随着全球各国的气候政策逐渐提上日程,常规油气行业人士认为:煤炭行业将受到重创,天然气行业出现发展好时机,而石油作为运输燃料还将生存数十年。
业内人士认为,煤炭行业在减排方面技术不成熟,与其让运输业在“去碳化”方面下工夫,不如另辟蹊径发展电力驱动。目前美国、欧盟和中国都对汽车燃料制定了经济型标准,这将在未来十年对原油需求量的增长形成现实冲击。生物燃料被视为石油的适度补充品,然而并非完全替代品;电动车受制于高昂的价格和行驶距离及范围;新燃料电池车则面临零售基础设施的挑战……尽管如此,许多政府已经意识到,要想认真地应对全球变暖,必须从减少油基运输排量做起。
欧美石油燃料用量趋减
作为燃料经济的先行者,欧洲可提供一些借鉴。上世纪90年代后期,经合组织国家的原油日需求量一直停滞在1550万桶,自2006年稳步下跌。这种趋势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进一步加剧,尽管此后出现过短线强劲势头,但总体需求仍在下降,2014年平均日需求量仅为1350万桶。美国方面,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至2012年间实施“收紧公司平均燃料用量”经济计划,提出到2025年新轿车和轻型卡车效率翻倍,达到54.5英里/加仑。除了这些标准,及对重型卡车的新规和生物燃料使用量的增加,国际能源署预测,美国原油日需求量将保持平稳至2020年,此后每年以2%的速率下跌,到2050年会比2013年下降160万桶。
中印化石能源需求趋缓
有一种长期存在的假设,即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将远超过西方国家,石油需求增量向亚洲转移。然而,中国目前也在采取更为严格的气候政策。国际能源署巴黎承诺书显示,到2030年,中国和印度的日消费量将综合增加750万桶。然而,近期清华大学一份调查显示,中国的碳排放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,低于此前预测的“2030年左右”,调查由此认为中国的原油及其他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将在2030年趋于缓和。与此同时,中国也拥有自己的经济型燃油标准,并通过配额和许可证方式限制汽车保有量,同时借助财政机制倡导充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。
气候政策能源效率影响重大
沙特石油部部长纳伊米曾在今年表示,除了技术以外,气候政策和能源效率将是影响石油需求量的“黑天鹅”因素,即在发展中难以预期,但会给2040年至2050年的石油需求量带来重大影响。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经济学家艾瑞克也指出,潜在的“未来一代对于石油消费的不同观念”已经对汽车市场和公共交通产生了影响,印度石油需求增量也会比预期的有所减少,而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可能会取得重大突破。
中国(上海)国际石油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 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16-2019 京ICP备05086866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8343